省略了一些例子,本文摘錄自2007年3月的讀者文摘中一文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主任史蒂芬.殷舒說:「在辦公室或家裡工作的人,出現倦怠症的機率都一樣。許多人,尤其是工作上需要照顧別人的人,天天面對困苦與煩惱,有時會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之間得不到平衡,覺得事事不如意。」他警告說,要是對情況渾然不覺,人會越來越倦怠。
[問題的癥結]
工作量過大?
工作失控?
得不到獎勵或回報?
工作夥伴難以相處?
待遇不公?
價值觀念不同?
心理學家克麗斯堤娜.馬勒斯經過十年研究,發現以上的因素只要有一個存在,都會破壞工作的成就感…個人與工作間任何大衝突,都會增加倦怠症的危機。
[潛藏的壓力]
◎倦怠症可能隱藏多年才發作,初步症狀:疲累(包括身體、精神和情緒方面)
◎馬勒斯說:「在時間壓力下,要處理人,又要處理問題,實在非常勞神。」他解釋說,人一疲累,熱情和使命感就會減少。
馬勒斯說:「倦怠症的特徵是使人變的消極、疏離,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人逐漸尖酸刻薄、充滿敵意,凡是諉過他人,也不再盡心盡力,只想得過且過。」最後,疲憊和憤懣(ㄇㄣˋ)雙重打擊下,鬱積成一種力不從心,心力交瘁的感覺。
◎社會精神科學的研究對這種過程提出新的見解。
丹尼爾.高曼是心理學家,也是《EQ》等書的作者,他說:「我們的大腦在設計上,能反省、了解和我們相處的人的狀況,這些功能通常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彼此更為了解。」不過,經常和焦慮、憤怒、緊張或精神創傷的人互動,會使大腦充滿負面情緒,以致觸動壓力中心。
不過,肯承認自己心力交瘁,就是轉捩點。
◎高德溫說:「內省可以改變一切,只要發現狀況不對,做事的方式就得改變。」只要發現自己需要改變,就會找到方法。採取具體步驟去改變,其實並不難,孻的是要及早知道自己有問題。
[對抗倦怠症]
1.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如果將幫助別人當成第一要務,就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別認為不付出就對不起別人。
2. 找出使自己平靜的方法
高曼建議:「只要對你有效,什麼方法都行。每天在上班時間之外做,最後是清晨;然後在工作中的休息時間繼續。」工作太忙的話,商花片刻閉目養神,就可恢復體力,使頭腦清醒。
3. 分析你對工作的所愛與所惡
工作量、時限、上司、收入、公司的宗旨?
找到問題所在,就可以想出解決方法。
4. 不要追求盡善盡美
盡量把工作分派出去。
不要常檢查電話留言、電子郵件,只在設定時間回覆。
學會適時關懷,把時間分給生活其他層面。
5. 照顧好自己
6. 建立支援關係
高曼說:「找談個得來的同事做朋友,遇到困難,就可以找人分享;若是家庭主婦或不用上班的人,可以找親戚或朋友傾訴。」
7. 設定限度
接受要耗時的新工作時,需考慮24小時,不要馬上答應。和朋友或配偶討論該不該接受這要求。
8. 規劃未來
要是你很想離開目前不佳的工作環境,一時又離不開,不妨每天花十五分鐘上網、聯絡親戚朋友、接受新的訓練、整理履歷表等,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高德溫說:「大部分人不出十八個月就能找到更好、更健康的工作。」
秘訣就是:馬上開始!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會使你更有把握,做好準備重新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