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3 期
作者:陳雅玲
*『下班電腦關機,一台電腦持續開一整晚,消耗的電源可列印 10,000 張資料。』
*『每天使用1公升汽油,會產生2.4公斤二氧化碳。而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的燃料,每1.6公里只有汽車銷耗量一半左右。』
*『隨時保持輪胎在充氣狀態,能減少6%汽油銷耗,定期保養引擎,能減少15%至50%的汽油銷耗。』
*『手機充好電,立即拔掉充電器插頭,只要全球10%行動電話用者做到,省下的能源,相當於六萬戶歐洲家庭浩電量』
以上抗暖化錦囊由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的生態破壞,也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在這個崛起的大國旁,無論它繼續排放二氧化碳,還是開始因應暖化危機,改變產業政策,都會影響緊密相鄰的台灣。這個蝴蝶效應,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二○○七年三月,澳洲最大運煤港之一——新堡(Newcastle),發生了嚴重塞港事件:大量船舶抵達澳洲,準備把煤炭運往中國,一艘船平均要等上三個星期,才能在新堡完成進港、裝煤。一艘菲律賓籍的船從雷達上看到,後面還排著四十哩長的船,相當於新堡到雪梨五分之二的路程!
就在新堡塞港的前一年,二○○六年四月十七日早上,北京天色昏黃,地面、房屋、汽車,甚至每一片樹葉,都覆蓋著厚厚的黃色浮塵,像是下了一整夜的「沙塵雨」。據測量估算,這場沙塵暴在北京降塵高達三十三萬噸,按全市一千五百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承受二十公斤。
每年春天,這些主要來自內蒙古阿拉善高原的滾滾黃塵,不只侵襲北京,近自日本、韓國、台灣,遠至美國西岸、歐洲,都受到「空襲」。
也是二○○六年,深圳寶安區公明鎮有四十家台商企業,在短時間內默默的遷離了深圳,有的往內陸其他城市移動,有的乾脆歇業。他們是公明鎮「節能防污」政策列出「不受歡迎」、被迫搬遷的一百六十家企業中的四分之一。這群台商,只是第一炮,後頭還有更多。
隔著遙遠幾千公里,看似毫不相干的三個事件,卻有著一條線把他們串在一起。這條線,叫做中國暖化。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發展不斷消耗能源,導致澳洲塞港;暖化使北方降水減少,導致大片草原沙漠化。春天地表解凍,沙塵隨季風南下,台灣呼吸道病患增加三成;為了減低工業造成的二氧化碳與污染排放壓力,一波波企業開始被迫搬遷,台商也逃不了……。
中國暖化在全世界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連環效應,姑稱之為「中國蝴蝶效應」,上面的例子只是效應的一角。這隻蝴蝶拍動翅膀,你、我都受影響;它帶給全球的不只是生態上、健康上,更將是經濟上的連環大震撼。
注意,沙塵暴不只侵襲你、我的眼、鼻,未來更將侵襲你、我的荷包!
英國國會報告預言:中國若缺糧一五%,全球物價將上漲
二○○四年由兩岸百位企業家發起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一個關心內蒙古沙漠化的團體,現任秘書長楊平表示:「由於氣候暖化,降雨減少,導致居延海乾涸,原本就過度放牧的甘肅、內蒙古草原,沙漠化越來越嚴重。」他指出,祁連山冰川的融水比二十年前約減少十億立方米,而沙漠每年「長大」的面積,超過三個台北市,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源頭。
唐朝詩仙李白的千古絕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上個世紀黃河還常鬧水災,現在每年在山東斷流約兩百天,只因為暖化造成的乾旱,大量減少源頭之水。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去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中國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損失了八百萬公頃的可耕地,其減少的原因中,八成都是因為嚴重沙漠化。
去年中國西南伏旱,一些縣市最高氣溫達攝氏四十度以上。以貴州而言,旱情導致四百六十座小型水庫乾涸,二百五十五萬人飲水困難。田裡沒作物,連玉米稈都幾乎要燒起來了。 更可怕的是耕地減少、糧食短缺的蝴蝶效應。
根據中國政府二○○六年底完成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計到二○三○年,中國西部缺水量將達兩百億立方米,農業產量將減少五%至一○%,中國人口卻達到頂峰,大約十五億。如不採取任何措施,屆時糧食缺口將達一億五千萬噸,將造成糧食危機。
英國國會二○○七年提出〈全球暖化對經濟的衝擊〉報告中,也以中國這份報告為基礎,預估若是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八五%,二○三○年全球約有三成五到四成的糧食,得要進口到中國。
要這麼大量運輸糧食,油價必將再漲,全球企業成本也會因為油價與運價上漲,而增加二○%到五○%,接著,全球物價必然應聲大漲。
事實上,生態脆弱的中國,也是全球暖化最大經濟受災國之一。
「氣象災害對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三%至六%。」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指出,中國每年花在救災的經費,高達人民幣兩千億至三千億元。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比率,比全國教育經費二%至三%還高。
但是,在全球暖化的災難裡,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並非無辜者。由於經濟快速崛起,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甲烷、氧化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自一九九二年以來,中國國內每年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水力、核能、風力的能源供給,開始趕不上需求,到了二○○五年,缺口飆高到需要進口一億七千萬噸的煤才能彌補。中國官方預測到二○二五年前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評估則是二○○九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就會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的崛起,還大量消耗資源,連帶影響到全世界可以減少暖化的林地面積。
二○○四年開始,一條由巴西經玻利維亞到秘魯的高速公路,在全球沒有特別注意下動工了。這條公路預計將花費十三億美元、在二○○九年完工。最重要的是,這條公路將讓巴西和秘魯的亞馬遜雨林開腸破肚。
這條公路的建設,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一次訪問有關。他在二○○四年訪問巴西,並承諾援助一百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巴西建設公路,便可以順利將原物料及大豆等資源,從內陸運送到太平洋岸,加速供給中國的需求。
《金融時報》前亞洲部主任詹姆士‧肯吉(James Kynge)在他的新書《中國撼動世界》裡寫道:「全球所交易的熱帶原木,每十棵就有五棵進了中國……中國對大豆的需求跟吞噬木材一樣令人憂心,巴西的農民看見有錢可賺,便迅速砍光一片亞馬遜雨林,種植大豆賣給中國。」根據統計,光是在二○○○到二○○六年之間,巴西就已經喪失了十五萬平方公里的雨林,相當於四‧二個台灣的面積!
面對多國所指控的「環境威脅論」,中國人很不以為然:「他們自己先過上這種日子,中國只不過是追趕國家、模仿國家,」楊平忿忿的說,「我們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很難防禦那些高碳產業向中國轉移,否則每年十億平方米建築材料從何而來?」但中國的國際壓力,的確越來越大。
根據京都議定書協議:五年後中國將面臨巨大減排壓力
根據「京都議定書」協議,到二○一○年,所有已開發國家排放溫室氣體,要比一九九○年減少五‧二%。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在前八年沒有減排義務。但,二○一二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就不可能再如此輕騎過關。
關鍵時刻,就是這五年。
其實中國面對自己造成的環境破壞與能源危機,也已有了反省的聲浪。
在二○○四年四月召開的第三屆「綠色中國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出的GDP中,至少一八%來自生態環境和資源透支。近五十年來,中國為自然災害付出了人民幣二兆五千億元(約合新台幣十兆元)的代價。
「中國近二十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血本換資本的過程。」環境學者石磊在《明報月刊》二○○五年三月號中沉痛指出。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也曾一針見血表示:「中國用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資源,卻只換得世界百分之四的產值。」
中國猛然的開始改變,而且十分戲劇性。
就在去年四月十七日,北京一夜降塵三十三萬噸的次日,中國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開幕。從黃色沙塵中走來的溫家寶,在開場白中明白宣示今後環保和經濟並重、改變先污後治模式、從法律面解決環境問題的「三個轉變」。
高能耗投資遭擋駕:去年停批、緩批的金額就高達三兆
中國政府迅速將「節能、減排(二氧化碳)、降污」列為重點政策。在中國二○○六年開始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畫」中,明確提出到二○一○年的環境保護主要指標——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一○%、森林覆蓋率由一八‧二%提高到二○%。
僅一年,環保總局在環評這道關口,就停批、緩批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共一百六十三個,投資額達人民幣七千七百多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鋼鐵、火電、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專案。
中國的地方政府一向把招商引資當成重要政績,一年過去,原訂的目標雖然沒有實現,但中央堅持減排降污的強大意志力,已經在二○○七年帶出另一波蝴蝶效應。
光是一月十日這一天,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就對投資額達一千一百二十三億元的八十二個嚴重違反環評和環保驗收制度的鋼鐵、電力、冶金、化學等專案,實行停批、限批,並建議監察部門追究有關人員行政責任,更針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河北省唐山等四市,首次啟動「區域限批」政策,暫停該市所有新建項目的審批。八十二個被罰的項目中,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宜興協聯熱電,還是中外合資的公司。
接下來,中國針對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煤炭、電力、建材等六大高能耗行業,訂定新的能耗標準。其中包括化工、建築衛生陶瓷、電鍍五金等,都是台商家數或投資金額比例較高的產業。
在三月二十三日出版的《亞太經濟時報》出現斗大標題:「建築衛生陶瓷被套上能耗『緊箍咒』」。
「其實,從去年開始,中國政府就把衛生陶瓷的外銷退稅,從一三%降到八%,降幅將近四成,」台灣衛生瓷器龍頭——和成中國公司總經理陳尚賢表示,這表示中國政府已不再鼓勵高能耗產業出口。至於能耗標準,對於窯爐自德國進口的和成來說,「這個標準還碰不到我們,但顯然這只是第一期,到第二期、第三期,會越來越嚴苛。」所以必須持續把標準拉高,走在中國標準前面。
在江蘇的江陰,有幾家投資頗大的化工業台商,例如EPS(可發性聚苯乙烯)年產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見龍化工,投資上億美元;另外,還有投資數千萬美元的永聯化工(台商與中方合資),以及投資額約五百萬美元的龍燈化工。
鐵腕執行「節能降耗」:光深圳就有八百家台商被迫遷徙
但現在,江陰配合中央節能減排政策,對於可能造成重度污染的化工企業進行柔性勸說及搬遷補償。永聯與龍燈已配合政府政策,雙雙遷往江蘇省在連雲港市專門設立的灌南化工區。 據瞭解,這應該只是江蘇化工業第一波遷移,未來可能還會有規模更大的台資企業被要求遷廠。
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之外,深圳、上海這兩個台商聚集的大都市,更在這一波中國為降低能耗而「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中,感到強大壓力。
然而隨著深圳以環保為手段,據估計,整個深圳光是被迫搬遷的台商大約就有八百家!
深圳作為台商西進大陸的第一站,其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台商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截至二○○五年底,累計已有四千多家台資企業在深圳發展,投資額達五十一億美元。
這些台商都是中小型工廠,剛到深圳時,確實享受到很多稅率、土地、勞力成本低廉的優勢,獲利豐厚。但是深圳漸漸成為中國南方面對國際的大都市時,許多都已經在中國安逸許久,現在卻突然面臨被迫搬遷,有人乾脆歇手,拿錢投資大陸和台灣房地產,許多家具業者則往原料產地越南跑。
深圳市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莊世良指出,深圳市政府曾下發一份「關於扶持外貿加工型港台資企業完成產業轉型」的條例,明文指出污染與高能耗兩條絕不寬貸。
「哦!他們執行能力很強。」莊世良說,深圳電力供應不足,高新科技、優秀產業可以豁免停電,但是高能耗的傳統產業,一定要有節能計畫出來,今年降一○%,明年降二○%,否則,就要離開深圳。
「這些主動和被迫離開深圳的台商,都屬於中、小型傳統產業,」深圳市台商協會榮譽會長、深圳金順台藝品廠董事長鄭榮文說,台商協會正協助他們,以集體遷移的方式,為大家找尋最適合的落腳地。考察的地區,包括江西、湖南、蘇北等環保、工資標準還沒有那麼高的地方。目前江蘇省啟東市已經劃出一塊九百畝的土地,作為深圳台商工業園區,浙江省鎮江市丹徒區也跟深圳台商簽約,將設立工業園區,接受台商的整體搬遷。
新舊產業重新洗牌:連鴻海富士康也面臨轉型壓力
但,若中國的環保政策更加擴大,這群台商會不會像蝴蝶大遷徙一樣,需要一直的往內陸移動,落腳之地越來越艱辛?誰也難預料。
其實別說小廠,連深圳的出口冠軍——鴻海集團的富士康,都面臨轉型壓力。二○○五年,富士康出口額為一百億四千萬美元,幾乎占深圳全年電子產品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但深圳市政府卻也毫不特別給予優惠,一樣要求富士康引進部分研發環節,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鏈取代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生產。
「中國不只要做一個大國,她也要做一個強國,」莊世良對於中共的做法,能夠理解與支持。「一個地方如果不會進步,你在那裡也沒有什麼意義。」他認為,台商自己要升級,否則,到哪裡都一樣,最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中國抗暖化動起來,「將引爆二十一世紀工業淘汰舊產業、新贏家出線的最大一波動能。」日本總和經濟研究所去年在胡「三點」之後,就提出了這樣的觀察。
在「十一五規畫」中,迴圈(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問題被放在一個國家戰略的高度。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報告的分析,中國十一五計畫,將投資GDP的一‧二三%在節能、清潔等技術,預計將可達到人民幣一兆四千億元。
中國將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強長江、黃河等重要水源及沿線水污染防治力度。環保以及新能源等相關的設備製造商,在下一個五年無疑將獲得巨大的發展機會。
為了搶進中國的節能市場,奇異公司在二○○六年五月就宣布投資五千萬美元在中國研發綠能科技,其中大部分投資在奇異的上海研究中心。
「在暖化或抗暖化的兩條路上,無論中國往哪邊走,都是一條震撼全球經濟之路。」日本總和經濟研究所下了如此結論。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史登提到,全球暖化經濟代價超過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在二十一世紀這場迫切的危機中,中國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 END|